熟悉规则:首先 ,你需要熟悉微乐麻将的游戏规则,
包括如何和牌 、胡牌、、碰 、等 。只有了解了规则,才能更好地制定策略。 克制下家:在麻将桌上 ,克制下家是一个重要的策略。作为上家,你可以通过控制打出的牌来影响下家的牌局,从而增加自己赢牌的机会 。 灵活应变:在麻将比赛中 ,情况会不断发生变化。你需要根据手中的牌和牌桌上的情况来灵活调整策略。比如,当手中的牌型不好时,可以考虑改变打法,选择更容易和牌的方式 。 记牌和算牌:记牌和算牌是麻将高手的必备技能。通过记住已经打出的牌和剩余的牌 ,你可以更好地接下来的牌局走向,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保持冷静:在麻将比赛中,保持冷静和理智非常重要。不要因为一时的胜负而影响情绪 ,导致做出错误的决策 。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分析牌局,做出佳的选择。
通过添加客服微信
请注意 ,虽然微乐麻将自建房胜负规律策略可以提高你的赢牌机会,但麻将仍然是一种博弈游戏,存在一定的运气成分。因此 ,即使你采用了这些策略,也不能保证每次都能胜牌 。重要的是享受游戏过程,保持积极的心态。
1.99%防封号效果,但本店保证不被封号2.此款软件使用过程中,放在后台,既有效果3.软件使用中,软件岀现退岀后台,重新点击启动运行4.遇到以下情况:游/戏漏闹洞修补、服务器维护故障、等原因,导致后期软件无法使用的,请立即联系客服修复5.本店软件售出前,已全部检测能正常安装和使用.
网上科普有关“古代怎么称呼各种机构 ”话题很是火热 ,小编也是针对古代怎么称呼各种机构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隋文帝在中央设立三师 、三公、五省(尚书、门下、内史 、秘书和内侍) 。三师、三公只是一种荣誉虚衔。
五省之中,只有尚书、门下 、内史三省才是真正的中枢权力机构(秘书省掌图书典籍 ,职任较轻;内侍省掌侍奉宫掖,委以宦官)。
三省各有明确分工 。?
内史省(后改为中书省)
中书省,古代官署名。魏曹丕始设 ,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 。隋代改为“内史省”。
中书省掌握行政大权,它与掌管军事大权的枢密院 ,合称“二府”。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 、监察三权。
门下、尚书两省皆废 ,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 。地方行政一部分亦由中书省掌握。明初沿用,洪武十三年废中书省,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
明永乐帝时设内阁 ,机要之任开始归“内阁 ” 。负责起草诏令。?
门下省
“门下省”为官署名称。东汉时即设侍中,秩比二千石,属于少府,职掌为侍从皇帝左右、赞导众事 、顾问应对 ,皇帝外出,则侍从参乘 。
门下省原为皇帝的侍从机构,南北朝时权力逐渐扩大 ,北朝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权机构的重心。隋唐时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 ,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
其长官称侍中 ,或称纳言、左相、黄门监,皆因时而异 。其下有黄门侍郎 、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起居郎等官。 尚书省官僚机构。南朝宋得名,前身为“尚书台” 。
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 ,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尚书省 ”的组织机构于隋朝定型。
以唐代制度为例:有吏部 、礼部、兵部、刑部 、民部、工部等六部,下辖吏部、主爵等24司 。六部尚书都以所在“部”为名,而郎官以所在“司”为名。
负责执行诏令。 [编辑本段]六部三省的长官纳言 、内史令、尚书令相当于秦汉时期的宰相 。尚书省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
其下设吏、礼 、兵、度支(后改为户)、都官(后改为刑)和工六部,与诸寺 、台分别处理各类事务。每部设尚书为最高长官 ,总管本部政务 。
吏部
中国古代官署。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下设四司:明清为文选清吏司 、验封司、稽勋司和考功司 。
司的长官为郎中,副长官为员外郎,其属官有主事 ,令史,书令史等。文选清吏司掌考文职之品级及开列、考授 、拣选、升调、办理月选。
验封司掌封爵 、世职、恩荫、难荫 、请封、捐封等事务 。稽勋司掌文职官员守制、终养 、办理官员之出继 、入籍、复名复姓等事。
考功司掌文职官之处分及议叙,办理京察、大计。 度支(户部)
户部
中国古代官署名 ,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 ,曾称地官 、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
明清时期户部掌全国疆土 、田地 、户籍、赋税 、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 。其内部办理政务按地区分工而设司。各司除掌核本省钱粮外,亦兼管其他衙门的部分庶务,职责多有交叉。?
礼部
中国古代官署 。南北朝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 。长官为礼部尚书。考吉、嘉、军 、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礼部下设四司 ,明清皆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 、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 ,掌筵飨廪饩牲牢事务 。?
兵部
官署名。隋始置,六部之一,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源于三国魏五兵制 。曹魏始置五兵(中 、外、骑、别 、都)尚书 ,另有有关军事的驾部、车部、库部等曹。各曹设郎。
隋始合为兵部,以尚书为主官,侍郎为次官。迄至清末 ,历代沿袭,职权则不尽相同 。宋 、辽、金、元兵部不辖兵政。
明代兵部尚书号为“本兵”,权最重 ,凡武卫官军选授简练,均为其掌。清光绪三十二(1906),废兵部 ,改设陆军部 。?
都官(刑部)
中国古代官署。隋文帝定六部制度,初沿北齐置都官,主官为尚书;次官,炀帝定为侍郎。后代均以刑部掌法律刑狱 ,与最高法院性质的大理寺并列 。
明清两代,刑部作为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与督察院管稽察 、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后审理和复核 ,共为“三法司制 ”。
刑部的具体职掌是:审定各种法律,复核各地送部的刑名案件,会同九卿审理“监候”的死刑案件以及直接审理京畿地区的待罪以上案件。?
工部
工部 ,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为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关,六部之一 ,长官为工部尚书,曾称冬官、大司空等 。
工部起源于周代官制中的冬官,汉成帝置尚书五人 ,其三曰民曹。后汉以民曹兼主缮修、功作 、盐池、园苑之事。西晋以后置田曹掌屯田,又有起部掌工程,水部掌航政及水利 。
后周依《周官》,置冬官府 ,长官为大司空。隋代开皇二年始设立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 、水利。
开始的时候,六部叫做六曹 ,即六个办事机构。六部的长官为尚书 。六部的设置成为后代封建国家中央政权的固定制度。
院,本指有墙垣围绕的宫室。隋杜宝《大业杂记》:“元年夏五月,筑西苑 ,周二百里,其内造十六院 。”院作为官署名称,是从唐朝开始的。御史台下属有三院:台院、殿院、察院。
中书省所属有集贤殿书院 ,掌刊缉经籍 。翰林院为各种文学技艺士(包括词学 、经术、合炼、僧道 、卜祝、术艺、书弈等)的待诏之所,备皇帝随时召见咨询。
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别置学士院 ,专掌起草机密诏令。在翰林学士内选拔一人为“承旨 ”,号称“院长” 。员外郎 、御史、拾遗、补阔亦有互称院长的。
唐中叶以后,置宣徽南北院使,专用宦官 ,总领宫内事务。五代后梁建立华政院,后唐改称枢密院 。
宋代称院的机构增多,重要的有枢密院 、立徽院、翰林学士院、谏院等 ,比较小的有进奏院、登闻检院 、登闻鼓院、粮院、审计院 、官告院,南宋合称六院。
其他还有国史实录院(有时国史院与实录院并置)、御药院、画院等。
辽时除沿宋制置枢密院 、宣徽院等外,北面官又有北、南大王院(分掌部族军民之政)、夷离毕院(掌刑狱) 、大林牙院 (掌文翰之事);
三班院(掌左、右、寄班之事) 、著帐郎君院(掌管犯罪家属服役之事)、王子院(掌王子各帐之事)、诸行宫都部署院(总契丹、汉人诸行宫之事) ,南面官有太子宾客院;
太子詹事院 、中书舍人院、起居舍人院、通事舍人院 、匦(gui)院、浩院、汉儿行宫都部署院 、五京替巡院等。
金时称院的机构有十多个:枢密院、翰林学士院、审官院 、谏院、登闻鼓院、登闻检院 、记往院、国史院、宏文院、集贤院 、益政院、宣徽院、太医院 、御药院、詹事院等 。
元代称院的机构最多,地位也比较重要,其长官都是从一品或正二品 ,高于六部及诸寺、监长官。
其诸院的名称是:枢密院 、翰林兼国史院、蒙古翰林院、集贤院 、宣政院、宣徽院、大禧宗梗院 、太常礼仪院、典瑞院、太史院、太医院 、奎章阁学士院、将作院、通政院 、中政院、储政院等。
明代称院的机构则大为减少,中央部门只有三个:都察院、翰林院 、太医院 。了青沿明制,另立理藩院 ,掌管蒙、回、藏事务,以及与俄国交涉诸事。
清初曾有内三院:内国史院 、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后改为内阁。内务府所属有上驯院、武备院,与奉袁苑合称三院 。各省学政办事衙门称“学院”。
清末新官制 ,以院命名的机构有资政院 、弼德院、盐政院、典礼院、大理院等。
在同一机构的下面,划分若干部门或部分,有部 、曹、司等名称 。 汉武帝时 ,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每区由中央派遣一名监察长官,称为刺史,其所管区域 ,叫刺史部,简称部。
每部取一个州的名字,因此部也称州 ,如冀州、青州等 。在郡的范围内,有督邮代表太守督察县乡,分两部 、四部或五部 ,每部各有一督邮。
掌管郡、县军事的都尉、县尉,也往往分若干部,称为东部都尉 、西部都尉、北部尉等,如曹操曾做过洛阳北部尉。在军队里面 ,大将军营有五部,每部置校尉一人。
还有称郡的衙署为部的,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有“还部白府君 ”句 ,这里的“部”即指郡署衙门 。北齐有的署下面分部,如钩盾署别领大囿、上林 、游猎、柴草、池蔽 、首借等六部。
北周六官之下有计部、民部、礼部、乐部 、兵部、驾部等。从隋朝开始,尚书省所属的曹都改称部 ,部遂成为中央主要政务部门的名称,即吏、户 、礼、兵、刑 、工六部,一直沿用到清代 。
清末改革官制 ,成立责任内阁,设度支部,民政部、外务部等十个部。
汉代从中央到地方的分支况构多称曹 ,如东汉太尉府有西曹、东曹 、户曹、奏曹、辞曹 、法酋等,尚书台有常侍曹、二千石曹、民曹、客曹等,郡县分曹略如公府曹。
魏晋以后,尚书省的尚书郎 ,御史台的侍御史,军府的参军,也都分曹 。隋唐两代 ,尚书省的下属机构改称部 、司,公府不置僚属,御史台分成三院;
分曹办事的机构主要有中央禁军各卫、都督府、都护府 、州等 ,曹的僚属都称参军事。辽金以后,称曹的机构渐少。明清两代以部曹为各部司官的通称 。
司,有掌管之意 ,隋唐以前,多用以表示官职,如司徒、司马、司空 、司寇等。唐代开始作为尚书省各部下属机构的名称。
每部辖四个司 ,第一个司(与部同名)为头司,其余为子司 。如吏部的头司叫吏部司,子司是司封、司勋、考功。
扩展资料:
中央官职
综述
秦设丞相 、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 ,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 ,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魏晋南北朝时期 ,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是中书省 、门下省 。隋代演变并确立为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相权分散。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 。
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 、枢密使、三司使 ,分别行使行政权、军权 、财权。明代内阁虽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但实际上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相当于前朝的宰相)。
清代康熙设立南书房 ,于清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由亲王、大学士、尚书 、侍郎、京堂兼任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
吏部 ,管官吏任免、考核 、升降等事;
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
礼部,管典礼、科举 、学校、祭祀等事;
兵部 ,管军事;
刑部,管司法刑狱;
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长官为尚书 ,副职为侍郎 。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寺
寺即官署。九寺即九卿之官署 。汉以太常、光禄勋 、卫尉、太仆、廷尉 、大鸿胪、宗正、大司农 、少府谓之九寺大卿。历代略有变动 ,迄于清皆因之。
(1)光禄寺:掌宫廷宿卫及侍从,北齐以后掌膳食帐幕,唐以后始专司膳。
(2)太仆寺:掌舆马畜牧之事,北齐始曰太仆寺 ,清光绪改革官制时并入陆军部 。
(3)太常寺:秦署奉常,汉改太常,掌宗庙礼仪 ,至北齐始有太常寺,清末废。
(4)宗正寺:明清为宗人府,掌天子宗族事。
(5)大理寺:掌刑狱案件审理 ,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 ,清为大理院 。
(6)卫尉寺:掌门卫屯兵,北齐改为卫尉寺,隋改为军器仪仗、帐幕之类 ,明废,清有銮仪卫。
(7)鸿胪寺:秦曰典客,汉改大鸿胪,掌赞导相礼。鸿 ,声也,胪,传也 ,传声赞导,故曰鸿胪 。至北齐曰鸿胪寺,清末废。
(8)少府寺:掌山泽之事 ,后又掌宫中服饰衣物、宝货珍贵之物,隋改为监,历代因之 ,明始废。
(9)太府寺:即大司农,掌钱谷金帛诸货币 。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 ,负责管理图书 、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国史编修等 。
地方官职
综述
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 ,属官有长史 、司马等。
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 。宋代州官称知州 ,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 ,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 ,称刺史 。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 ,称黜陟使。
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 ,习惯上仍称为“省 ” 。
任免升降
“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迁常用以下词语: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 。
(2)除。拜官授职,提升官职 ,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 ”,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而“左除”则是降级受职 。
(3)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 、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4)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 。
(5)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
(6)去 。解除职务 ,其中有辞职 、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7)乞骸骨 。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8)举:提升官职,对无官人士的提拔。
(9)陟:升迁 。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
官职简介
爵即爵位、爵号 ,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总理全国政务的人 。有时称相国,常于宰相通称 ,简称“相 ”。
一般只设一个丞相,俗称大丞相,,有时分为左右两个丞相 ,右丞相专门管理国事,左丞相是皇帝的“私人顾问”。不需要管理国事。
太师指官职又名太宰
古代称太师、太傅 、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 ,表示恩宠而无实职 。
太子太师太子太师属“东宫三师 ”为名义上的太子老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太子少师 、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称"三孤"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 。隋代始设六部 ,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 、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 、侍郎为正副长官。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 ,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 。
明清时奉旨 、侍读、侍讲、编修 、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
上卿周代官制 ,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 。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 ,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 、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雍正帝建造的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 、侍郎或京堂兼任 ,称为军机大臣。
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 ”。
御史本为史官 ,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 ,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 ,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 。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 、举荐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 。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 ,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 。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 、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 、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 ,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 。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 ,是幕僚之长。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 。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 ,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 、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 ,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 。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明清时指县长。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 。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 ,总揽一省的军事、吏治 、刑狱等事,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 ”、“抚台”、“抚军”。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
知府即“太守” ,又称“知府 ” 。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 。《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 ,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
冏卿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 。《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 ,冏卿因之吴公”’“因之”是吴默的字。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 、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 ”
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 ,因此世称“藩镇” 。《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 。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
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 ,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 ,有时称为太守 。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 ,主管训练军队 、督捕盗贼等事务 。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 ”。《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
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 ,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 、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 ,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 。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 、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 、学校等);
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 ,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 、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 ,一直延续到清末 。
参考资料:
古代朝廷什么吏部,工部…都是干什么的
秦朝官制; 秦始皇赵政
最高权力者为皇帝,皇帝下设三公(即:太尉 ,丞相,御史大夫)。 ?丞相下设中尉,九卿(即:卫尉,郎中令 ,太仆,廷尉,典客 ,奉常,宗正,少府 ,治粟内史)并管理下属各郡。 ?郡设郡尉,郡守,监御史。 ?郡守管理下属各县 ,县设县尉,县令 。 ?县令管理下属各乡,乡下设游徼 ,三老,啬夫(管理大乡),有秩(管理小乡)。 ?三老管理下属各亭,亭设亭长。亭长管理下属各里 ,里设里长 。编辑本段中央官制
秦朝中央官制的最大特征是皇权的至高无上。强大的君权以及对旧公族的特权的不断削弱,也是秦国最
后取代在文化上优越的其他各国而统一中国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后来的汉朝官制也延续了秦朝官制这一特点。 秦王赵政[1][2]称始皇帝后 ,建立了由丞相、御史大夫 、太尉、九卿等组成的中央政府,辅佐皇帝管理全国军政事务 。
丞相
丞相是最高的行政官,上承皇帝诏命 ,下统百官,总揽政务。(《汉书·百官公卿表》:「相国、丞相,皆秦官 ,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国丞相之设始于秦武王二年,是年设左 、右丞相 ,秦昭王三十二年,改相邦(汉代讳为“相国”) 。秦王赵政[3][4]未亲政时,以吕不韦为相邦,并置丞相昌平君 ,期间或左右二相并置、或设独相、或称相邦。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以李斯为左丞相,冯去疾任右丞相。秦二世诛李斯 、冯去疾 ,以赵高为中丞相 。秦制,出任丞相的人均受封侯爵。
御史大夫
秦创置御史大夫,掌监察百官 ,为副丞相。(《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 ,银印青绶,掌副丞相。」《通典·职官典二》:「秦无司空,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 。」)与战国时列国普遍设置的负责记录与档案管理的御史不同 ,秦国的御史专掌纠察百官,是中国古代专门监察官制度的发端。 御史大夫属官有两丞,一为御史丞,为大夫之副;一为御史中丞。其中御史中丞因为统领侍御史和诸郡监御史 ,可以命令御史按章纠弹百官,权力尤重 。
九卿
九卿仰丞相政令,分掌国事。九卿之属有负责皇室事务的如奉常 ,有负责国家政务的如廷尉。 奉常 奉常,掌宗庙祭祀礼仪(《通典·职官七》:「奉常,周为春官宗伯 ,掌邦礼,秦改奉常 。」),银印青绶、秩中二千石(九卿皆同)。属官有负责宫廷音乐的太乐;负责太庙祭祀事务的太祝;负责皇帝饮食以及祭祀用食物供奉的太宰(与周朝的太宰不同);负责管理巫医的太医;负责观察天时星象、兼皇家史官的太史;负责应皇帝诏命进行卜筮太卜。 郎中令 郎中令 ,掌殿中议论 、宾赞、受奏事、宫廷宿卫之事(《秦会要》:及主诸郎之在殿中侍卫,故曰郎中令) 。郎中令的属官有负责议论的大夫;负责宾客迎送、接受群臣奏事的谒者;供奉宫廷 、等待受职的诸郎;以及期门、羽林等禁卫军。 大夫 大夫,为专门的谏议官 ,无定员,有谏议大夫、太中大夫 、中大夫、谏大夫等各类官称(《齐职仪》:秦置谏议大夫,掌议论,无常员 ,多至数十人,属郎中令) 郎 郎,为待选之官 ,有评议国事的议郎、有陪侍皇帝车驾的中郎 、侍郎等,无定员,除授常达千人之多。案《汉书·百官公卿表》 ,议郎,中郎秩比六百石,侍郎秩比四百石 ,郎中秩比三百石 。中郎分统于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郎中分统于车郎中将 、户郎中将、骑郎中将。郎一般取自公卿等官僚子弟,一方面作为皇帝的扈从 ,一方面学习政务,是秦汉之际出仕的重要途径。 谒者 谒者,掌殿廷朝会礼仪、接受臣民章奏。置七十人,秩六百石 。秦朝的谒者也常常作为朝廷的专使出外处理临时公事。 仆射 仆射 ,原为战车上的射手。秦朝则侍中 、尚书、谒者、博士等官署皆置,为本署副长官,长官为令 。《太平御览》卷二百零一:「秦汉之世 ,委政公卿,尚书之职,掌封奏 ,令赞文书,仆射主开闭,令不在 ,则仆射奏下其事。」 卫尉 卫尉,掌皇宫诸门屯兵。属官一巴士司马令,凡吏民上书、四方贡献 、朝廷征召等 ,按法律要使用公家的车马,巴士司马令即掌其事;属官二卫士令,统领诸宫门卫兵 。 太仆 太仆,本周朝官职 ,秦朝沿置,掌皇家车马。赵高出任郎中令之前任此职。 廷尉 廷尉,最高司法官 。属官有廷尉丞。廷尉署有狱 ,称廷尉狱,大臣有罪则下廷尉狱。 典客 典客,掌诸侯与少数民族部族首领朝觐事务、接待诸郡县上计吏 。属官有行人 ,备临时差遣远方。 宗正 宗正,又称宗令,掌皇族亲属及登记宗室谱牒。皇族宗室有罪 ,则绝其属籍。属官有宗正丞 。 治粟内史 治粟内史,掌诸谷物、金玉之贮,相当于国库司库。属官有太仓令 、太仓丞 ,掌国库中粮食的贮存;有平准令、平准丞,掌京师及诸郡物价。(《通典·职官八》) 少府 少府,掌皇帝私产,照料皇帝日常生活起居 。属官有: ?御府令、御府丞 ,掌皇帝服饰织造与保管; ?尚冠令 、尚冠丞,掌皇帝各种礼服所需的皇冠; ?尚衣令、尚衣丞,掌服侍皇帝更衣; ?尚食令、尚食丞 ,掌服侍皇帝饮食; ?尚沐令 、尚沐丞,掌皇帝洗浴; ?尚席令、尚席丞,掌皇帝就寝用具; ?尚书令、尚书丞 、尚书仆射 ,掌宫中文书发启、呈送皇帝; ?太官令、太官丞,掌烹调皇帝饮食;主御膳食; ?宦者令,掌宫中诸宦官; ?中书谒者令、中书谒者丞 ,掌内宫导引 、接待、典仪等,以宦官充; ?太医令、太医丞,掌皇帝与后宫医药; ?都水长 、都水丞 ,掌诸郡县水利事务,在各重要水系都派驻官署; ?乐府令、乐府丞,掌宫廷音乐的排练、演奏 、整理,以及音乐艺人的管理; ?永巷令 ,掌后宫宦官、宫女的生活,以及宫人犯罪的惩处。 少府的这些属官中,尚书、中书谒者两个官署对后世各个朝代的政制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其馀诸「尚」后转为女官。
编辑本段警卫 、侍从与宫官
中尉
中尉,掌京师治安、兼管消防,是京城的卫戍长官 。中尉署有丞、左右中侯 、千牛等官佐。属官有武库令、武库丞 ,掌军器制造、贮存;有静室令,皇帝出巡时负责担任清道夫。
将作少府
将作少府,掌皇宫等公共建筑事务 ,本署有两丞,左右中侯 。属官有石室令、东园主章令 、主章长、左校令、右校令 、前校令、后校令、中校令。石室掌建筑石料 、东园主章令掌木匠、主章长掌伐大木、五校掌营建。五校所属多为刑徒 。
典属国
典属国,专掌召抚西南诸夷。
主爵中尉
主爵中尉 ,掌诸侯以下诸爵的封赠及宾客祭祀飨食等事务。
中常侍
中常侍,侍从皇帝左右,备皇帝顾问,可以经常出入皇宫禁地 ,汉朝为宦官职务。
给事中
给事中,职掌同中常侍,位次之 。
詹事
詹事 ,太子卿,掌太子家,统领太子宫臣 ,秩二千石,詹事丞副之。属官有: ?太子家令,掌太子家刑罚 、饮食、仓储、奴婢等事; ?太子率更令 ,掌漏刻 、礼乐等; ?卫率,掌太子侍卫; ?中庶子,侍从太子; ?太子舍人 ,掌太子文书; ?太子洗马,太子出,则洗马为前驱; ?少庶子,掌太子诸庶务; ?太子仆 ,掌太子家车马。 秦朝虽然详细设置了太子宫官,但确未正式册立过太子 。
皇后诸卿
将行,掌皇后礼仪。 ?皇后卫尉 ,掌皇后卫队。 ?皇后少府,掌皇后私人事务 。 ?皇后少仆,掌皇后车马。编辑本段武将官制
太尉
太尉为最高武职 ,统领诸军,负责各级军官的任免与考核。太尉在战国时期的晋、赵等国也有设置,职掌相类 。秦朝的太尉职务与汉朝的太尉相当 ,但不列于三公,地位较低,与卿相若。
护军都尉
护军都尉 ,执掌军政,统领诸将。属官有中护军,领军史,掌禁军 ,参与武将的选补事务,遇将军率军出征时,则驻该军监督军政 。
将军
秦朝仿周朝制度 ,设置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 、右将军,位上卿,率军镇守边郡。 另置上将军、将军 ,为临时职务,有大征伐时选武将出任,军还即撤任。
编辑本段地方官制
战国时期诸侯国普遍施行郡县制度 ,秦国设县始自秦孝公十二年商鞅变法。秦始皇二十六年,正式划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来陆续增设至四十余郡 。 咸阳是国都所在地 ,不设郡守而由朝廷直辖,其长官为内史(《汉书?百官公卿表》:内史,周官,秦因之 ,掌治京师),位同九卿,得参与朝政。内史属官有: ?都水长、都水丞 ,掌水利; ?铁官长 、铁官丞,掌冶金、制造农器; ?廪牺令、廪牺丞,掌粮食仓库和牧养祭祀用牲畜。
郡制
郡作为一级行政地方 ,军民兼治 。郡设郡守 、监御史、郡尉三个互不隶属的主要官员。 郡守 郡守,郡的长官,边地多为武将 ,内地多以郎官出任,银印青绶、秩二千石。秦朝的郡守权力非常大,除了由朝廷直接任免的县令县长 、负责监察郡治的监御史、负责统领驻军与管理治安的郡尉三者外 ,郡的其他官员均由郡守自行任免 。 监御史 监御史,隶属御史中丞,负责监察郡守与其他官员。 郡尉 郡尉,掌郡驻军 ,主管治安、侦缉盗贼,银印青绶 、秩比二千石。郡尉直辖于朝廷,与郡守相抗礼 。郡尉属官有丞 ,内地诸郡设丞一人、大郡则设两人。边塞诸郡则每百里置都尉一人,都尉辖士史、尉史各二,掌边塞卫戍;关隘之处置关都尉 ,均隶属本郡郡尉。 郡丞 郡丞,郡的次官,辅佐郡守综理郡政 ,铜印黑绶、秩六百石 。郡守缺位或不能理事时,郡丞代行郡守职务。属官有卒史 、主簿、牧师令等。边塞诸郡另置长史,管理兵马军政 ,与郡丞同秩。
县制
县为秦朝最低一级行政地方,秦朝的正式官职也仅仅设在县一级 。 县令、县长 秦朝按县的人口多寡,万人以上的县置县令 、以下的县置县长。县令铜印黑绶、秩千石至六百石,县长铜印黄绶、秩六百石至五百石。县令与县长都是县的行政长官 。 县丞 县丞为县的次官 ,职比郡丞,铜印黄绶 、秩四百石。 县尉 县尉掌治安、捕盗之事,职比郡丞、唯不掌兵 ,秩同县丞。 功曹 功曹,掌县吏的考绩等第升降 。 令史 令史,管理文书档案。 狱掾 狱掾 ,县狱的典狱长。 文无害 文无害,所谓公平吏,掌巡查监狱 ,复查案卷,以防止冤狱 。 厩驺 厩驺,掌一县车马之政。 仓吏 仓吏 ,县库的长官。 治狱吏 狱吏,县狱的狱卒 。 乡亭 县以下置乡,乡以下置亭,亭以下置里。这些都是以宗族为核心的人民自治组织。 三老 三老 ,一乡德高望重者充任,掌教化,有所谓孝悌仁义之家可以申报郡县予以表彰 ,并可以推荐优良子弟出任郡县吏。 有秩,啬夫 人口达五千人的乡,由郡指派一人为有秩;不足五千人的乡 ,由县指派一人为啬夫 。两者职责相同,都是调解邻里纠纷 、帮助政府收取赋税、安排徭役。 游徼 游徼,为徭役的一种 ,掌巡察地方、缉捕盗贼。 亭长 亭长,吏职,也是徭役的一种 ,汉高祖在秦朝曾任此职 。掌同啬夫。亭长之属为亭父 、求盗两卒,前者负责本亭保洁、后者负责追逐盗贼。
古代六部有吏部、户部、礼部 、兵部、刑部、工部,这些机构相当于现在哪些机关?
1,吏部 。
吏部为管理文职官员的机关 ,掌品秩铨选之制,考课黜陟之方,封授策赏之典 ,定籍终制之法。吏部下设四司﹕明清为文选清吏司 、验封司、稽勋司和考功司。文选清吏司掌考文职之品级及开列、考授 、拣选、升调、办理月选 。
验封司掌封爵 、世职、恩荫、难荫 、请封、捐封等事务。稽勋司掌文职官员守制、终养、办理官员之出继 、入籍、复名复姓等事。考功司掌文职官之处分及议叙,办理京察、大计 。类似现在的组织部 、纪委等部门。吏部尚书还被称为天官。
2,户部。
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 、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 。其内部办理政务按地区分工而设司 ,明十三司﹕河南、山东 、山西、陕西、浙江 、江西、湖广、广东、广西 、四川、福建、云南 、贵州。清增江南司,为十四司。
各司除掌核本省钱粮外,亦兼管其它衙门的部分庶务 ,职责多有交叉 。除以上各司外,清还设有掌管八旗事务的八旗俸饷处及现审处。隶于户部的机构有:掌铸钱的钱法堂及宝泉局;掌库藏的户部三库;掌仓储及漕务的仓场衙门。类似现在的民政部、财政部、国土局等部门 。
3,礼部。
礼部掌典礼事务与学校 、科举之事。考吉、嘉、军 、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礼部下设四司 ,明清皆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 、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 ,掌筵飨廪饩牲牢事务。
四司之外,清设有铸印局,掌铸造皇帝宝印及内外官员印信。会同四译馆 ,掌接待各藩属、外国贡使及翻译等事 。类似现在的教育部、文化部 、外交部等部门。
4,兵部。
明职掌全国军卫、武官选授、简练之政令。清职掌全国绿营兵籍及武职官员的机构 。职掌内外武职官员的除授 、封荫之典,乘载、邮传之制 ,甄核、简练之方,士籍 、军实之数。兵部下设四司﹕武选清吏司,考核武职官员的品级与选补、升调、承袭 、封赠诸事 ,并管理土司;车驾清吏司,掌全国马政及驿传等事;
职方清吏司,掌武职官员的叙功、核过、抚恤 、军旅之简阅、考察、巡防等事 ,并管理关禁与海禁;武库清吏司,掌全国之兵籍、军器并武科考试之事。此外,清设稽俸厅,掌稽察武职官俸;会同馆 ,管理京师驿传事务;捷报处,掌递送文书 。类似今天的国防部,中央军委及其各军事机关。
5 ,刑部。
刑部为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与督察院管稽察 、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后审理和复核,共为“三法司制” 。刑部的具体职掌是﹕审定各种法律 ,复核各地送部的刑名案件,会同九卿审理“监候 ”的死刑、案件以及直接审理京畿地区的待罪以上案件。刑部的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是按省设司,明为十三司 ,名称与户部诸司同。清增加直隶、奉天 、江苏、安徽四司,为十七司 。
清刑部各司除分核本省刑名外,职掌他省及衙门的部分文书收发和某些日常政务。此外 ,清设督捕司,掌督捕旗人逃亡事;秋审处,掌核秋审、朝审各案;减等处,掌汇核各省及现审各案之遇赦减等事;提牢厅 ,掌管狱卒,稽察南北所监狱的罪犯,发放囚衣 、囚粮及药物等;赃罚库 ,掌收放现审案内赃款及没收各对象,并保管本部现银及堂印;赎罚处,掌罚罪事;律例馆 ,掌修订法律。类似现在的司法部和公检法部门 。
6,工部。
工部为管理全国工程事务的机关。职掌土木兴建之制,器物利用之式 ,渠堰疏降之法,陵寝供亿之典。凡全国之土木、水利工程,机器制造工程(包括军器、军火 、军用器物等) ,矿冶、纺织等官办工业无不综理,并主管一部分金融货币和统一度量衡 。明清工部下设四司﹕营缮清吏司,掌宫室官衙营造修缮;虞衡清吏司,掌制造、收发各种官用器物 ,主管度量衡及铸钱;
都水清吏司,掌估销工程费用,主管制造诏册 、官书等事;屯田清吏司 ,掌陵寝修缮及核销费用,支领物料及部分税收。除四司外,清设有制造库 ,掌制造皇帝车驾、册箱、宝箱、仪仗 、祭器等;节慎库,掌收发经费款项;料估所,掌估工料之数及稽核、供销京城各坛庙、宫殿 、城垣、各部院衙署等工程。类似现在的工信部、水利部 、城乡建设部 。
扩展资料:
六部历史:
三省六部是自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制度。其中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 ,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 ,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 。
汉光武帝刘秀在尚书台设三公、吏部曹 、民曹、客曹、二千石曹 、中都官曹等六曹尚书,为六部前身。西晋时,有吏部、殿中、五兵、田曹 、度支、左民六曹 ,属尚书省。南北朝亦有六部,然名称因王朝而异 。隋初六部名为吏部、礼部 、兵部、度支、都官及工部。至唐代改度支为户部,改都官为刑部 ,遂成吏 、户、礼、兵 、刑、工六部,统于尚书省。宋代因之 。元代改统于中书省。
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
隋文帝在中央设立三师、三公 、五省(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和内侍)。三师 、三公只是一种荣誉虚衔。五省之中,只有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才是真正的中枢权力机构(秘书省掌图书典籍 ,职任较轻;内侍省掌侍奉宫掖,委以宦官) 。三省各有明确分工。
1,内史省
内史省(后改为中书省)中书省 ,古代官署名。魏曹丕始设,掌管机要 、发布政令的机构 。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隋代改为“内史省”。中书省掌握行政大权 ,它与掌管军事大权的枢密院,合称“二府” 。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门下 、尚书两省皆废 ,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地方行政一部分亦由中书省掌握 。明初沿用,洪武十三年废中书省,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明永乐帝时设内阁 ,机要之任开始归“内阁 ”。负责起草诏令
2,门下省
“门下省”为官署名称 。东汉时即设侍中,秩比二千石 ,属于少府,职掌为侍从皇帝左右、赞导众事、顾问应对,皇帝外出 ,则侍从参乘。门下省原为皇帝的侍从机构,南北朝时权力逐渐扩大,北朝政出门下 ,成为中央政权机构的重心。隋唐时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 ,有封驳之权。其长官称侍中,或称纳言 、左相、黄门监,皆因时而异 。其下有黄门侍郎、给事中 、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起居郎等官。
3 ,尚书省
官僚机构。南朝宋得名,前身为“尚书台” 。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尚书省 ”的组织机构于隋朝定型 。以唐代制度为例:有吏部、礼部 、兵部、刑部、户部 、工部等六部 ,下辖吏部、主爵等24司。六部尚书都以所在“部”为名,而郎官以所在“司”为名。负责执行诏令 。
发展概述
三省六部制是西晋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 ,唐朝进一步完善的一种政治制度。隋唐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 、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 、兵部、刑部、工部 。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 ,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 ,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 、审核与贯彻执行。
汉光武帝刘秀在尚书台设三公曹、吏曹、民曹、客曹 、二千石曹、中都官曹等六曹尚书,为六部前身 。西晋时,有吏部、殿中 、五兵、田曹、度支 、左民六曹 ,属尚书省。
宋公元1086年,反变法派执政,改为三省共同议事 ,奏请取旨,分省治事行下,实际上使三省合一 ,后习惯上常统称三省。南宋公元1129年,又实行三省合一,二十四司也时或省并 ,如公元1129年以礼部兼主客,祠部兼膳部,兵部兼职方,驾部兼库部 ,比部兼司门,工部兼虞部,屯田兼农部等 ,还省并若干寺监入六部 。公元1163年,又进一步省并六部下属诸司,如以司封兼司勋 ,礼部兼祠部,兵部兼驾部,都官兼比部 ,工部兼屯田等。
辽代南面官系统中,设三省六部(其中“中书省 ”初名“政事省”),设官同于宋制。金、元、明只设一省六部 ,一省,金为尚书省;元 、明为中书省 。明1380年罢中书省,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至此,六部取代了三省六部制。
求:中国古代各王朝政府机构设置分别是怎样的?
六部:
1、吏部——组织部以及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
2、兵部——国防部 、总参、总装备部、总后勤部
3、礼部——外交部 ,教育部
4 、邢部——司法部、最高法院、检察院和公安部
5 、户部——农业部、财政部、民政部
6 、工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部 、水利部、林业部、发改委
古代六部作用:
1 、吏部:主管全国文职官吏的挑选、考查、任免、升降 、调动、封勋 。?
2、户部:主管国家户籍 、田亩、货币、各种赋税 、官员俸禄。?
3、礼部:主管朝廷重要典礼(如祭天地、祭祖先等) 、科举考试、接待外国来宾。
4、兵部:主管全国武职官员 、练兵、武器 。?
5、刑部:主管国家司法、行政。?
6 、工部:主管兴修水利、主要的土木建筑工程。
扩展资料
三省六部制度
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的一种政治制度。
隋唐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 。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 、尚书省 ,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 、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 ,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 。
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 ,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 、审核与贯彻执行。
参考资料:
夏
夏是世袭制,现在关于夏的历史资料很少
夏启即位后,很能继承大禹的事业 ,可惜死后,他的儿子太康无能,被一位诸侯首领、传说中东夷部落首领后羿所逐。太康死后后羿立太康的之弟仲康为夏王,但实权操纵在后羿之手 。由引可见夏朝时期,社会形态还是很原始,强大的部落的首领是有很大的权力.
商
商王朝的职官有中朝任职的内服官和被封于王畿以外的外服官之别。内服官中又分外廷政务官和内廷事务官。最高的政务官 ,是协助商王决策的“相”,又称“阿 ”、“保” 、“尹” 。王朝高级官吏统称卿士。三公,则是因人而设的一种尊贵职称、并不常设。另外有:掌占卜、祭祀、记载的史 ,掌占卜的卜 、掌祈祷鬼神的祝,掌记载和保管典籍的作册(又称守藏史、内史),武官之长的师长 ,乐工之长的太师、少师 。内廷事务官是专为王室服务的官员,主要是总管的宰和亲信的臣。臣管理王室各项具体事务,有百工之长的司工 ,掌粮食收藏的啬,掌畜牧的牧正,掌狩猎的兽正 ,掌酒的酒正,掌王车的车正,为商王御车的服(又称仆 、御),侍卫武官亚 ,卫士亚旅,掌教育贵族子弟的国老,掌外地籍田的畋老。外服官主要有方国首领的侯、伯 ,有为王朝服役的男、有守卫边境的卫。
周
周初大分封
东征结束后,周公按原来的计划,在东方修建洛邑(河南洛阳市东) ,以加强对东方的监督 。又在洛邑以西修建王城(洛阳市内),以军队八师驻守,作为朝会东方诸侯的东都。于是 ,西起岐阳,东到圃田,所有渭 、泾、河、洛地带 ,都成为周的王畿。关中的镐京被称为“宗周”;东都王城被称为“成周 ” 。周公为了加强对全国广大地区的统治,便实行大分封,以作为王室的屏藩。首先,对于殷都旧地 ,以朝歌为中心,封给武王弟康叔,建立卫国。
分封七十一国
东方以商丘为中心的商代宗邑 ,分封给旧殷贵族中反对纣王的微子启,称为宋公,使他保持商人的宗祀 。周公自己受封以今天山东曲阜为中心的鲁国 ,命长子伯禽前往。受封时,又分有“祝 、宗、卜、史,备物典策 ,官司彝器”,具备有周王室的各种文物制度。鲁国成为代表王室镇抚东方的大国 。在海 、岱之间的薄姑故地,由师尚父受封 ,在营丘(山东临淄北)建立齐国。对于违抗王室的侯伯之国,齐国有征伐的特权。河东地区,是北通太原防御群翟部落内侵的前哨 。为了加强镇守,封成王同母弟叔虞于唐国故地 ,建立晋国。据荀子说,周初分封了七十一国,姬姓之国共有五十三个 ,占了其中的绝大部分。而在姬姓之国中,属于文王诸子的有十六国;属于武王之子的有四国;属于周公后裔的有六国。这些封国大小不等,有的是畿内的采邑 。它们广泛地分布在中原地区内 ,与众多的旧国错杂在一起,这就直接加强了周王室的统治力量。
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的发展宗法制度是在父权家长制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和发展起来的,由它构成了奴隶主贵族的等级阶梯 ,形成为中国奴隶社会基本的社会政治制度。到了西周时期,这一制度得到充分的发展,达到完备的程度 。依据宗法制度的组织形式 ,周王既是普天之下最高的统治者,又是全体姬姓宗族的“大宗”,即最大的族长。他既代表社稷,又主持宗庙的祭祀。天子的宗庙 ,祭祀自始祖以来的历代祖先,是全国规模最大、地位最高的祭祀祖先场所,称为“太庙 ” 。历代祖先 ,以始祖为中心,按昭穆排列,都有一定的地位 ,只有天子才有这种祭祀列祖列宗的特权。宗法关系历代的周天子应由嫡长子继承,世代保持天下“大宗”的地位。其他诸子有的受封为诸侯,有的在畿内分得采邑 ,在王室担任官尹,称为别子 。他们分别在自己的封地内建立宗庙和相应的政权机构,分成若干新的别宗 ,各有自己的“氏”号,受封的别子成为这些别宗的始祖,其爵位和封地亦由嫡长子继承。这些别宗的宗子,对周天子而言 ,他们是“小宗 ”。而在自己的宗族内,则为族长,就是“大宗” 。在诸侯国内 ,国君又分封自己的兄弟以采邑,建立卿大夫之家。这些卿大夫在自己的封邑内立有家庙,统率自己的家族 ,对国君而言,他们又是诸侯国内的“小宗”。卿大夫以下,还可分出他们的家属 ,建立各自的父权家长制家庭。这种家庭各有一定的田地,家长就是士 。所有的士都要尊奉所属家族的卿大夫为宗子。士以下,就是各级宗子的比较疏远的宗族成员 ,他们就成了一般的平民。“尊祖 ”和“敬宗”这种层层的相属宗法关系,使族权和政权合一 。于是,“天子建国,诸侯立家 ,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 ,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左传》桓公二年)奴隶主贵族的等级制度,就是依据这种宗法关系来确立的。这样就形成了奴隶制国家的体制 。由于奴隶制国家体制与奴隶主贵族的宗法关系密切联系在一起 ,所以各级奴隶主贵族必须十分重视这种宗法关系,尊奉他们共同的祖先,树立牢固的“尊祖 ”观念。而直接继承祖宗的事业 ,代表全族最大利益的,就是周王室这个全国最大的“大宗”和周王这个地位最高的“宗子”。各级“小宗”都必须结合在周王的周围,对周王无限的崇敬 。等而下之 ,其他各级宗族成员,都要以各级“宗子 ”为核心,表示“尊祖”和“敬宗”。因此,“尊祖 ”和“敬宗” ,就成了维护宗法制度的基本信条。
政权机构
周王是奴隶制国家的最高代表 。在周王左右的重要辅佐人物,有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为“三公”或“师保 ”。如周文王 、武王时的重要谋臣太公望 ,就被尊称为“师尚父”。成王时,周公为师,召公为保 ,共同辅政。一直到康王时,召公还担任太保 。师保统辖诸侯百官以奉侍周王,在政治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与师保地位相当 ,而直接辅佐周王管理政事的官职,是太宰。成王时,周公以太师而兼为太宰 ,“相王室,以尹天下” 。太宰拥有总揽政务的大权,是政府中的首脑。太宰以下,有众多的卿士 ,其中比较重要的政务官,仍然是司徒、司马、司寇 、司空等诸有司。司徒除管土地的垦辟、井田的划分和有关奴隶耕作等事外,还要管理诸侯封疆的划定和军旅事宜 。司马负责征收军赋、管理战车以及驾车马匹等军政事宜。司寇掌握刑法。司空负责管理百工以及兴建土木 、水利等工程 。他们还有很多的僚属 ,分管各项具体事务,由中下级贵族担任,构成相当庞大的统治机构。
官吏体系
周代的神职官吏在政权机构中大为削弱。一切有关丧葬、祭祀、占卜以及文化教育等事 ,在《周礼》中都属于掌礼机构管理,司巫在这一机构中地位是较低的 。史官的地位,则有了很大的提高。太史不仅掌管天文历法的观测制订 ,文献典籍的收藏整理和教育贵族子弟等有关文教方面的工作,而且熟悉国家的政令典则,常在周王左右以备咨询。内史为周王起草诏令 ,出纳王命,成为王室近臣。另外,还有小史 、外史等官职 。周王朝的大小官职,有很多是世代相承的 ,这样就形成了“世卿世禄 ”的局面。同时,还出现了不少以官职为氏号的家族。
秦
秦国的政制在战国时期已经基本形成,灭六国之后 ,秦朝建立了以皇帝为首的高度集中的秦朝官制,这些体系与之前的秦国制度有所不同,也为后世的汉魏等朝延袭 ,其监察官制度与九卿制度甚至延续到中国的最后一个朝代清朝 。
秦朝政权机构的构成:最高权利者为皇帝,皇帝下设三公(即:太尉,丞相 ,御史大夫)。丞相下设中尉,九卿(即:卫尉,郎中令 ,太仆,廷尉,典客,奉常 ,宗正,少府,治粟内史)并管理下属各郡。郡设郡尉 ,郡守,监御史 。郡守管理下属各县,县设县尉 ,县令。县令管理下属各乡,乡下设游徼,三老 ,啬夫(管理大乡),有秩(管理小乡)。三老管理下属各亭,亭设亭长 。亭长管理下属各里 ,里设里长。
秦王政称始皇帝后,建立了由丞相、御史大夫、国尉 、九卿等组成的中央政府,辅佐皇帝管理全国军政事务。
丞相是最高的行政官,上承皇帝诏命 ,下统百官,总揽政务 。(《汉书?百官公卿表》:“相国、丞相,皆秦官 ,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国丞相之设始于秦武王二年,是年设左、右丞相 ,秦昭王三十二年,改相国,秦王政未亲政时 ,以吕不韦为相邦,并置丞相昌平君,期间或左右二相并置、或设独相 、或称相国。秦始皇统一全国后 ,定制置丞相一人,以李斯为之,秦二世诛李斯后,以赵高为相 ,因其为阉人而称中丞相。秦制,出任丞相的人均受封侯爵 。御史大夫秦创置御史大夫,掌监察百官 ,为副丞相。(《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 ,银印青绶,掌副丞相。”《通典?职官典二》:“秦无司空,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 。 ”)与战国时列国普遍设置的负责记录与档案管理的御史不同 ,秦国的御史专掌纠察百官,是中国古代专门监察官制度的发端。御史大夫属官有两丞,一为御史丞 ,为大夫之副;一为御史中丞。其中御史中丞因为统领侍御史和诸郡监御史,可以命令御史按章纠弹百官,权力尤重 。....九卿九卿仰丞相政令,分掌国事。九卿之属有负责皇室事务的如奉常 ,有负责国家政务的如廷尉。奉常奉常,掌宗庙祭祀礼仪(《通典?职官七》:“奉常,周为春官宗伯 ,掌邦礼,秦改奉常 。”),银印青绶、秩中二千石(九卿皆同)。属官有负责宫廷音乐的太乐;负责太庙祭祀事务的太祝;负责皇帝饮食以及祭祀用食物供奉的太宰(与周朝的太宰不同);负责管理巫医的太医;负责观察天时星象、兼皇家史官的太史;负责应皇帝诏命进行卜筮太卜。郎中令郎中令 ,掌殿中议论 、宾赞、受奏事、宫廷宿卫之事(《秦会要》:及主诸郎之在殿中侍卫,故曰郎中令) 。郎中令的属官有负责议论的大夫;负责宾客迎送 、接受群臣奏事的谒者;供奉宫廷、等待受职的诸郎;以及期门、羽林等禁卫军。大夫大夫,为专门的谏议官 ,无定员,有谏议大夫 、太中大夫、中大夫、谏大夫等各类官称(《齐职仪》:秦置谏议大夫,掌议论 ,无常员,多至数十人,属郎中令)郎郎,为待选之官 ,有评议国事的议郎 、有陪侍皇帝车驾的中郎、侍郎等,无定员,除授常达千人之多。案《汉书?百官公卿表》 ,议郎,中郎秩比六百石,侍郎秩比四百石 ,郎中秩比三百石。中郎分统于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郎中分统于车郎中将 、户郎中将、骑郎中将 。郎一般取自公卿等官僚子弟,一方面作为皇帝的扈从 ,一方面学习政务,是秦汉之际出仕的重要途径。谒者谒者,掌殿廷朝会礼仪、接受臣民章奏。置七十人 ,秩六百石 。秦朝的谒者也常常作为朝廷的专使出外处理临时公事。仆射仆射,原为战车上的射手。秦朝则侍中 、尚书、谒者、博士等官署皆置,为本署副长官,长官为令 。《太平御览》卷二百零一:“秦汉之世 ,委政公卿,尚书之职,掌封奏 ,令赞文书,仆射主开闭,令不在 ,则仆射奏下其事。”卫尉卫尉,掌皇宫诸门屯兵。属官一公车司马令,凡吏民上书 、四方贡献、朝廷征召等 ,按法律要使用公家的车马,公车司马令即掌其事;属官二卫士令,统领诸宫门卫兵 。太仆太仆 ,本周朝官职,秦朝沿置,掌皇家车马。赵高出任郎中令之前任此职。廷尉廷尉,最高司法官 。属官有廷尉丞。廷尉署有狱 ,称廷尉狱,大臣有罪则下廷尉狱。典客典客,掌诸侯与少数民族部族首领朝觐事务、接待诸郡县上计吏。属官有行人 ,备临时差遣远方 。宗正宗正,又称宗令,掌皇族亲属及登记宗室谱牒。皇族宗室有罪 ,则绝其属籍。属官有宗正丞 。治粟内史治粟内史,掌诸谷物 、金玉之贮,相当于国库司库。属官有太仓令、太仓丞 ,掌国库中粮食的贮存;有平准令、平准丞,掌京师及诸郡物价。(《通典?职官八》)少府少府,掌皇帝私产 ,照料皇帝日常生活起居 。属官有:御府令 、御府丞,掌皇帝服饰织造与保管;尚冠令、尚冠丞,掌皇帝各种礼服所需的皇冠;尚衣令、尚衣丞,掌服侍皇帝更衣;尚食令、尚食丞 ,掌服侍皇帝饮食;尚沐令 、尚沐丞,掌皇帝洗浴;尚席令、尚席丞,掌皇帝就寝用具;尚书令、尚书丞 、尚书仆射 ,掌宫中文书发启、呈送皇帝;太官令、太官丞,掌烹调皇帝饮食;主御膳食;宦者令,掌宫中诸宦官;中书谒者令 、中书谒者丞 ,掌内宫导引、接待、典仪等,以宦官充;太医令 、太医丞,掌皇帝与后宫医药;都水长、都水丞 ,掌诸郡县水利事务,在各重要水系都派驻官署;乐府令、乐府丞,掌宫廷音乐的排练 、演奏、整理 ,以及音乐艺人的管理;永巷令,掌后宫宦官、宫女的生活,以及宫人犯罪的惩处。少府的这些属官中,尚书、中书谒者两个官署对后世各个朝代的政制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其余诸“尚”后转为女官。警卫 、侍从与宫官中尉中尉,掌京师治安、兼管消防,是京城的卫戍长官 。中尉署有丞、左右中侯 、千牛等官佐。属官有武库令、武库丞 ,掌军器制造、贮存;有静室令,皇帝出巡时负责担任清道夫。将作少府将作少府,掌皇宫等公共建筑事务 ,本署有两丞,左右中侯 。属官有石室令 、东园主章令、主章长、左校令 、右校令、前校令、后校令 、中校令。石室掌建筑石料、东园主章令掌木匠、主章长掌伐大木、五校掌营建。五校所属多为刑徒。典属国典属国,专掌召抚西南诸夷 。主爵中尉主爵中尉 ,掌诸侯以下诸爵的封赠及宾客祭祀飨食等事务。中常侍中常侍,侍从皇帝左右,备皇帝顾问 ,可以经常出入皇宫禁地,汉朝为宦官职务。给事中给事中,职掌同中常侍,位次之 。詹事詹事 ,太子卿,掌太子家,统领太子宫臣 ,秩二千石,詹事丞副之。属官有:太子家令,掌太子家刑罚 、饮食、仓储、奴婢等事;太子率更令 ,掌漏刻 、礼乐等;卫率,掌太子侍卫;中庶子,侍从太子;太子舍人 ,掌太子文书;太子洗马,太子出,则洗马为前驱;少庶子 ,掌太子诸庶务;太子仆,掌太子家车马。秦朝虽然详细设置了太子宫官,但确未正式册立过太子 。皇后诸卿将行,掌皇后礼仪。皇后卫尉 ,掌皇后卫队。皇后少府,掌皇后私人事务 。皇后少仆,掌皇后车马。武将官制国尉国尉为最高武职 ,统领诸军,负责各级军官的任免与考核。国尉在战国时期的晋、赵等国也有设置,职掌相类 。秦朝的国尉职务与汉朝的太尉相当 ,但不列于三公,地位较低,与卿相若。护军都尉护军都尉 ,执掌军政,统领诸将。属官有中护军,领军史 ,掌禁军,参预武将的选补事务,遇将军率军出征时,则驻该军监督军政。将军秦朝仿周朝制度 ,设置前将军、后将军 、左将军、右将军,位上卿,率军镇守边郡 。另置上将军、将军 ,为临时职务,有大征伐时选武将出任,军还即撤任。地方官制战国时期诸侯国普遍施行郡县制度 ,秦国设县始自秦孝公十二年商鞅变法。秦始皇二十六年,正式划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来陆续增设至四十余郡 。咸阳是国都所在地 ,不设郡守而由朝廷直辖,其长官为内史(《汉书?百官公卿表》:内史,周官 ,秦因之,掌治京师),位同九卿,得参预朝政。内史属官有:都水长 、都水丞 ,掌水利;铁官长、铁官丞,掌冶金、制造农器;廪牺令 、廪牺丞,掌粮食仓库和牧养祭祀用牲畜。郡制郡作为一级行政地方 ,军民兼治 。郡设郡守、监御史、郡尉三个互不隶属的主要官员。郡守郡守,郡的长官,边地多为武将 ,内地多以郎官出任,银印青绶、秩二千石。秦朝的郡守权力非常大,除了由朝廷直接任免的县令县长 、负责监察郡治的监御史、负责统领驻军与管理治安的郡尉三者外 ,郡的其他官员均由郡守自行任免 。监御史监御史,隶属御史中丞,负责监察郡守与其他官员。郡尉郡尉 ,掌郡驻军,主管治安、侦缉盗贼,银印青绶 、秩比二千石。郡尉直辖于朝廷,与郡守相抗礼 。郡尉属官有丞 ,内地诸郡设丞一人、大郡则设两人。边塞诸郡则每百里置都尉一人,都尉辖士史、尉史各二,掌边塞卫戍;关隘之处置关都尉 ,均隶属本郡郡尉。郡丞郡丞,郡的次官,辅佐郡守综理郡政 ,铜印黑绶 、秩六百石。郡守缺位或不能理事时,郡丞代行郡守职务 。属官有卒史、主簿、牧师令等。边塞诸郡另置长史,管理兵马军政 ,与郡丞同秩。县制县为秦朝最低一级行政地方,秦朝的正式官职也仅仅设在县一级 。县令 、县长秦朝按县的人口多寡,万人以上的县置县令、以下的县置县长。县令铜印黑绶、秩千石至六百石 ,县长铜印黄绶 、秩六百石至五百石。县令与县长都是县的行政长官 。县丞县丞为县的次官,职比郡丞,铜印黄绶、秩四百石。县尉县尉掌治安、捕盗之事,职比郡丞、唯不掌兵 ,秩同县丞。功曹功曹,掌县吏的考绩等第升降 。令史令史,管理文书档案。狱掾狱掾 ,县狱的典狱长。文无害文无害,所谓公平吏,掌巡查监狱 ,复查案卷,以防止冤狱 。厩驺厩驺,掌一县车马之政。仓吏仓吏 ,县库的长官。治狱吏狱吏,县狱的狱卒。乡亭县以下置乡,乡以下置亭 ,亭以下置里 。这些都是以宗族为核心的人民自治组织。三老三老,一乡德高望重者充任,掌教化,有所谓孝悌仁义之家可以申报郡县予以表彰 ,并可以推荐优良子弟出任郡县吏。有秩,啬夫人口达五千人的乡,由郡指派一人为有秩;不足五千人的乡 ,由县指派一人为啬夫 。两者职责相同,都是调解邻里纠纷 、帮助政府收取赋税、安排徭役。游徼游徼,为徭役的一种 ,掌巡察地方、缉捕盗贼。亭长亭长,吏职,也是徭役的一种 ,汉高祖在秦朝曾任此职 。掌同啬夫。亭长之属为亭父 、求盗两卒,前者负责本亭保洁、后者负责追逐盗贼。
西汉
西汉采取“郡国制 ”,郡县和封国并存 ,在中央实行与秦朝相同的郡县制,地方实行分封制 。皇帝分封侯国和王国,其中侯国只享有封地内的税收无军事和行政权并受郡的管辖,而王国则拥有独立的政治和军事权力。
南北朝
南朝宋之后设有门下省 ,至此确定了三省制度。门下省负责献计策和劝谏皇帝,参与机密之事,又成为大权掌握的机构 。北魏在北魏孝文帝以后 ,官制模仿南朝,至唐代仍沿用。北周时按周礼,设置六官 ,即天官、地官 、春官、夏官、秋官 、冬官六府,是隋唐之后六部体制的源头。
隋
隋朝调整了中央与地方的统治机构,恢复了被废除多年的三师、三公、九卿的旧制。确立了三省 、六部新制 ,增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通过制定《隋律》稳定了社会秩序。另外,开设了科举制度,为以后中国封建社会人才选拔方式提供了一个蓝本。
唐
按唐武德七年《定令》等史料 ,统计出唐初主要官员官阶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
三师:太师、太傅 、太保
六省:尚书、门下、中书 、秘书、殿中、内侍
九寺:次太常 、光禄、卫尉、宗正 、太仆、大理、鸿胪 、司农、太府
十率府:左右卫率府、左右宗卫率府、左右虞候率府 、左右监门率府、左右内率府
十四卫府:次将作监;次国子学;次天策上将府;次左右卫、左右骁卫 、左右领军、左右武候、左右监门 、左右屯、左右领
[fontcolor=#ff2222]文官[/font]
左光禄大夫、从一品 。
右光禄大夫 、正二品。
(后合为光禄大夫,从二品)
散骑常侍、从三品。
太中大夫、正四品 。
通直散骑常侍 、正四品。
中大夫、从四品上。
员外散骑常侍、从四品下 。
唐
中散大夫、正五品上。
散骑侍 、郎正五品下。
通直散骑侍郎、从五品上 。
员外散骑侍郎、从五品下。
(又一说为:
金紫光禄大夫为正三品,
银青光禄大夫为从三品,
正议大夫为正四品上 ,
通议大夫为正四品下,
太中大夫为从四品上,
中大夫为从四品下 ,
中散大夫为正五品上,
朝议大夫为正五品下,
朝请大夫为从五品上 ,
朝散大夫为从五品下)
朝议郎 、承议郎、正六品。
通议郎、通直郎 、从六品。
朝请郎、宣德郎、正七品 。
朝散郎 、宣义郎、从七品。
给事郎、征事郎 、正八品。
承奉郎、承务郎、从八品 。
儒林郎、登仕郎 、正九品。
文林郎、将仕郎,从九品。
[fontcolor=#ff2222]武将[/font]
辅国、正二品 。
镇军 、从二品。
冠军、正三品。
云麾、从三品 。
忠武 、壮武、宣威、明威 、信远、游骑、游击错正四品上到从五品下。
昭武 、振威、致果、翊麾、宣节 、御武、仁勇、陪戎校尉副尉,自正六品至从九品。
正一品
太师 、太傅、太保、太尉 、司徒、司空、已上职事官 。王
从第一品
开府仪同三司 、文散官。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已上职事官。
骠骑大将军、武散官。
嗣王、郡王、国公 。
正第二品
特进 、文散官。
辅国大将军、武散官。
开国郡公、爵 。
从第二品
尚书左右仆射 、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等七府牧扬 、幽、潞、陕 、灵大都督
大都护、单于、安西 ,已上职事官
光禄大夫 、文散官,镇军大将军、武散官
开国县公、爵
柱国
勋官
正第三品
侍中、中书令 、吏部尚书
门下侍郎、中书侍郎
左右卫、左右骁卫 、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 、左右金吾卫、左右监门卫、左右羽林军 、左右龙武、左右英武六军大将军、左右千牛卫大将军 、自左右卫已下,并为武职事官
从第三品
御史大夫
秘书监、光禄、卫尉、太仆 、大理、鸿胪、司农 、太府卿、国子祭酒、殿中监 、少府监、将作监、诸卫羽林
千牛龙武将军 、下都督、上州刺史、京兆河南太原等七尹 、旧雍、洛长史
五大都督府长史、旧从四品上 ,景云二年加秩为从三品
大都护府副都护、旧正四品上
亲王傅 、巳上并职事官
诸卫羽林、千牛龙武将军为武,余并为文。
银青光禄大夫、文散官
开国侯 、爵
云麾将军、武散官归德将军
护军 。
勋官。
编辑本段唐代后宫制度
正宫:皇后。(正一品)
四夫人:贵妃、德妃 、淑妃、贤妃 。(正一品)
九嫔:昭仪、昭容 、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 、充容、充媛,各一人(正二品)
婕妤:九人。(正三品)
美人:四名。(正四品)
才人:五名 。(正五品)
室林:二十七人。(正六品)
御女:二十七人。(正七品)
采女:二十七人。(正八品)
共计一百一十三名,是初唐时期的法定人数 ,但不须太过遵守 。
宋
宋朝的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通称执政 ,与宰相合称“宰执” 。宋朝的相权大幅萎缩,仅负责行政职能。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合称二府,掌文武大权。又设盐铁、户部、度支三司 ,主管财政大权,号称计省 。这样三司 、宰执、枢密使三权互相制衡,因此削弱了相权 ,加强了皇权。宋朝还在御史台之外增设谏院和置谏官,这些都是监察机构,负责弹劾等事宜。
中央机构
中书省:上承天子 ,下总百司,领六部,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 。中书省下有六部:吏、户 、礼、兵、刑 、工。
尚书省 ,主要负责财政事务,不过时置时废。
枢密院: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 。
御史台:最高监察机关。
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地方机构
除河北、山东、山西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元朝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行省是由中央委派官员到各地署事 ,行使中书省职权的派出机构 。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废宰相。秦 、汉以降实行一千六百余年的丞相制度自此废除,相权与君权合而为一 ,明朝早期皇帝大权独揽。但由于国家事务繁多,皇帝无法处理,洪武十五年九月罢四辅官 ,仿宋殿阁制设内阁 。内阁大学士一职多以硕德宿儒或朝中大臣担任,只照皇帝意旨写出,称“传旨当笔”。权力及地位尚不如过去的宰相。宣宗时期 ,由于杨溥、杨士奇、杨荣等三杨入阁,宣宗批准内阁在奏章上以条旨陈述己见,称为“票拟 ”制度,又授予宦官机构司礼监“批朱” 。票拟之法补救可君主不愿面见阁臣之弊。为加强对全国臣民的监视 ,明太祖还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明成祖又设立东厂,明宪宗再设西厂 ,合称“厂卫”,由宦官统领。
清
八旗制度 是努尔哈赤在女真牛录制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兵民合一的制度 。政治权力集中于王公贵族,重大决策由贵族共同讨论决定 ,是为满洲议政王大臣会议。后皇太极于天聪五年(公元1631年)仿明朝制度设立六部,试图逐渐削弱满洲贵族权力。皇帝试图实行中央集权的努力主要集中于清朝前期 。 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顺治皇帝对八旗制度进行改革 ,由自己亲自掌握正黄 、镶黄、正白三旗,形成了“上三旗 ”和“下五旗”,改变了以前八旗由不同王公掌握的局面 ,同时加强上三旗的实力,满洲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有所削弱。 六部 清朝设六部(吏、户、礼 、兵、刑、工),各部长官称尚书,副长官称侍郎 ,以前尚书均由满人担任,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规定尚书及侍郎满 、汉各一。在六部之外和六部并立的中央行政机构有: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 、太仆寺、鸿胪寺、国子监 、钦天监、翰林院、太医院 、理藩院、宗人府、詹事府、内务府 、都察院。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 ,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 南书房 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康熙皇帝设立南书房,起初是康熙帝为了与翰林院词臣们研讨学问 ,吟诗作画而设。因在乾清宫西南角特辟房舍故名南书房。由于南书房“非崇班贵檩、上所亲信者不得入 ”,所以它完全是由皇帝严密控制的一个核心机要机构,随时承旨出诏行令 ,这使南书房“权势日崇” 。南书房地位的提高,是康熙帝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同时将外朝内阁的某些职能移归内廷 ,实施高度集权的重要步骤。 军机处 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清军在西北与准噶尔蒙古激战,为及时处理军报雍正皇帝始设军机房,雍正十年改称军机处。乾隆皇帝即位后服孝 ,安排数位“总理事务王大臣”进入军机处,故改名总理事务处 。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乾隆服满亲政,总理事务王大臣等自请罢职 ,恢复军机处名称,自此遂成定制,军机处成为直接对皇帝负责的核心权力机构 ,满洲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地位更被削弱至几乎可忽略不计,政治权力全部掌握在皇帝手中,成为清代中央集权制度的顶峰。直至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四月初十清廷宣布成立“责任内阁 ” ,军机处废止
关于“古代怎么称呼各种机构”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晨涛小娘子]投稿,不代表TJhao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tjs.cn/yxfl/202509-103462.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TJhao的签约作者“晨涛小娘子”!
希望本篇文章《安装程序教程“新道游挂在哪里买”(详细透视教程)-哔哩哔哩》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TJhao]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熟悉规则:首先,你需要熟悉微乐麻将的游戏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