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这款游戏可以开挂 ,确实是有挂的,很多玩家在这款游戏中打牌都会发现很多用户的牌特别好,总是好牌 ,而且好像能看到-人的牌一样。所以很多小伙伴就怀疑这款游戏是不是有挂,实际上这款游戏确实是有挂的
1.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通过添加客服微
2.在"设置DD功能DD微信手麻工具"里.点击"开启".
3.打开工具.在"设置DD新消息提醒"里.前两个选项"设置"和"连接软件"均勾选"开启"(好多人就是这一步忘记做了)
4.打开某一个微信组.点击右上角.往下拉."消息免打扰"选项.勾选"关闭"(也就是要把"群消息的提示保持在开启"的状态.这样才能触系统发底层接口 。)
【央视新闻客户端】
不可以吃 ,已经有孕了就没办法了。如果打胎,就是剥夺了一个生命生的权利。你想,还没出生就胎死腹中 。还没有享受人生 ,他能不记恨你们吗?这样的怨仇怎么解也解不开,早知现在,何必当初?为什么忍不住呢?
杀人偿命 ,欠债换钱。您这个问题好像问的晚了,劝各位莫要到了此时方才后悔。生死无常应当早做准备。
回道人说
汝欲延生听我语,凡事惺惺聪慧的意思须恕已 。
如欲延生须放生 ,此是循环真道理。
他若死时汝救他,汝若死时天救你。
延生生子别无方,戒杀放生而已矣 。
关于佛教表面上的几个问题
1.这个在佛家叫做三世佛 ,有横三世佛和竖三世佛的说法,横三世佛是指东方药师佛,中央释迦牟尼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竖三世佛是过去燃灯古佛 ,现在释迦牟尼佛,未来弥勒佛;
2.这个事小说中的东西,不是真正的佛教内容 ,小说中好多都是杜撰的,阿弥陀佛没有成佛之前是法藏比丘,本来是一位国王 ,后来听闻佛法感觉佛法广大无边,于是出家修行了,参见《大乘无量寿清净庄严平等觉》;
3.这个也是小说中的内容 ,藏传佛教有准提菩萨,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所以准提菩萨是观世音菩萨 ,至于《封神演义》中的准提道人,不过是借用佛家的一些名称杜撰的而已;
4.这个还是小说中的内容,《佛本是道》中是这么设定的,《封神演义》中并没有这种说法。
其实楼主的乱是吧小说中的内容当成真的了 ,我当年也是这样的,后来了解了佛法,知道了真正的佛教是什么样子的 ,才弄清楚,《西游记》等小说都是杜撰的,真正的记载不在这些小说当中 ,佛教的内容在佛经当中,道家的内容在道藏之中,希望楼主学真的 ,不要学假的,否则会越来越乱,哈哈
有关佛教方面的问题
(战德克《歧路指归》印光大师 鉴定)
问有些教门 ,往往说他是什么神、什么仙,实在考查起来根本没有那回事。或者他所奉为祖师的,虽然有那么个人,可是那个人和他们的教门 ,完全没有关系,像这些说法,不说都是靠不住的 ,佛教里所说的佛,恐怕也是这种情形吧!
答不是那样,佛教里的佛 ,确实有这么一个人,并且是历史上顶有名的人物,在各国的历史上 ,都记载得很明白,一点也用不著疑惑 。
问这个创造佛教的人,究竟是谁?
答这个人说起来谁都知道 ,他是印度迦毗罗国净饭王的太子,名叫释迦牟尼。他幼年的时候,对于世间的一切学问,都已经通达了。而后年纪渐大 ,他看见世界上的人和物互相残杀,互相吞啖,循环不停 。又感到生老病死是免不掉的 ,就觉得这个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苦的。非求一个解脱苦恼的法子不可。因此到了十九岁时,他就抛开了富贵荣华,出家修行 。在修行的时候 ,受了许多坚苦,时常忍著饥饿,但是他从不因此而灰心。到了三十岁的时候 ,就得道,成佛了,成佛以后 ,就到各处说法劝化世人,世人谁肯照著他说的话去行,就可以脱离苦恼,就可以享受快乐。这样说法说了四十九年 ,那时释迦牟尼佛,已七十九岁,就入了涅槃 ,以后佛的徒弟们,把佛在四十九年当中所讲的道理记载下来,就是我们现在所念的经。平常所说的佛 ,就是这位释迦牟尼佛了 。
问你说的涅槃,是什么意思呢?
答这两个字的道理很深,不容易拿俗话来讲。在这个地方 ,涅槃的意思,勉强地讲,就是除尽了烦恼 ,不生不死永久快乐安稳的意思。佛为教化世人,所以才示现著世间人的样子 。等到教化的事情办完了,佛就离开肉身,回到原来涅槃的境界去了。不知道的人 ,看见佛入了涅槃,就说佛死了。其实佛是永远不会死的,佛若是有死 ,那就和凡人一样了,那还算是佛吗?
问释迦牟尼佛,到现在有少年岁了?
答自佛降生在周朝的昭王二十六年算起 ,到今天的民国二十四年,共有二千九百六十二年了,在现在的宗教中 ,没有比佛教年代再多的了 。在这三千年中,经过了多少有才能有大学问名人的研究,都说很好 ,可见是不错的。
问你说的那些名人是谁,可以说几个让我们听听吗?
答我就拣几个最出名的说说。例如晋朝的宰相王导 。唐朝的宰相裴休 、裴度、魏征、杜如晦 、房玄龄、褚遂良。宋朝的宰相王旦、李沆、富弼 、寇准、韩琦、吕蒙正 、范仲淹、文彦博。清朝的宰相张廷玉、伯鄂尔泰 。民国名人康有为—— 、黎元洪、梁启超。再说国的名人,如德国的杜里舒、美国的阿尔格特 、英国的斯宾赛尔、俄国的钢和泰男爵、日本的左伯木村等,都是深信佛法的人 ,其余在家出家的人很,一时是说不清楚。
问学佛的,不都是出家的和尚吗?你说的那些人 ,都不是和尚,为什么也学佛呢?
答这就错了,学佛的人 ,不一定是和尚。士农工商一切人等,都可以学 。
问佛法既然是那些有大学问的名人才能学,像我们这些平常人 ,不就不够资格学了吗?
答不是这么说,比方说:大海里的水,不管多么大的动物 ,不能把海里的水喝尽。不管多么小的虫儿,都能去喝个饱。佛法的深广,也和大海一样,虽然是绝顶聪明的人 ,不能把他学尽,然而平常人,也一样能学的 。
问佛教里面的事 ,也可以对不学佛的人说吗?
答佛教所信的事,是正大光明的真理,没有对人不能说的事情。所以一切的经论 ,尽管让人研究。不像别的教门,偏说有什么真言密诀,不传教给外人 。
问学佛的人不贪图财宝和势力吗?
答都不贪图。你想释迦牟尼佛 ,抛开一国的太子不做,无数的金钱不要,他可是贪图财宝势力吗?学佛就是学佛的心理 ,学佛的行为,自然也不该贪财图势了。不过要知道,做一点有益于大众的事情,用自己的精神 ,或劳力换几个钱,以养活身家,这不算是贪财 。凡是在军政机关做事的人 ,只要能本著良心为大众谋利益,为弱者施无畏,这不算是贪势力。
问和尚是专门学佛的人 ,怎么有些和尚很胡闹呢?
答凡事不可一概而论,譬如:儒家读书,专门讲仁义道德 ,尚且有君子小人的不一样。和尚是出家的佛弟子,有懂佛法的,有不懂佛法的 ,也不能责备他们都要一样 。你所说的,是不懂佛法的一部分。这些人因为少知识,自然不免有些胡闹。只能怪其不懂佛法,并非佛法不好。你不知自古到今 ,有多少高僧,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 ,代佛宣传,对人讲说佛法福国利民,化度众生 ,大有益于世间 。现在虽不及古时,到处乃有讲经说法,自行化他的高僧。因为你尚未学佛法 ,没有见到。你见到不懂佛法的庸僧 。便怀疑佛法没好处,这就大错了。
问和尚也有懂佛法,不懂佛法 ,两种的不同,我也知道相信了。但看到有些研究过佛学的人,他们的人品,怎么也不见得都好呢?
答这也不可一概而论 ,董卓 、曹操、王莽等,这一流的人物,古今的许多乱臣贼子 ,都是读过孔子书的,这也不可以归咎于儒教 。佛教良莠不齐,也不能归咎佛教。要知道 ,一大片的田地里面,有几棵椑子,总是不免的。况且这些少数略懂佛法 ,品性不能全好的人,如果完全不懂佛法,他们的人品应当会更坏 。
问从表面上看来 ,佛教比其他的教门,确实高超的多。但内容如何,也要说一说,我才肯相信?
答好吧!我们就谈一谈佛教的内容。
普门品是佛教经名之一 。由姚秦鸠摩罗什译长行 ,隋阇那崛多和笈多补译偈颂。普门品是《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略名,《妙法莲华经》(七卷本)中的第二十五品。因该经文说观世音菩萨普门圆通之德,千处祈求千处应 ,苦海常作度人舟,示现三十二应身,普使有情圆成佛道 ,开周遍法界之门,广济众生,故名“普门品 ”。河西王沮渠蒙逊时代 ,此品举世流通,功验最多,历久不衰 。
由以上可知 ,楼主当然可以每天只读《普门品》了。但是,首先要明白你为什么要念诵《普门品》。如果求福报,祈求观世音菩萨加持,楼主就可以多多念诵 。但是 ,如果楼主,想求解脱,就是另一个问题了。请楼主看看下面《六祖坛经》里头关于《法华经》的一个故事:
首先诵曰:
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
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
无念念即正 。有念念成邪。
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
故事如下:
僧法达。洪州人。七岁出家。常诵《法华经》 。来礼祖师。头不至地。
祖诃曰 。礼不投地。何如不礼。汝心中必有一物 。蕴习何事耶。
曰。念《法华经》已及三千部 。
祖曰。汝若念至万部。得其经意 。不以为胜。则与吾偕行。汝今负此事业。都不知过 。听吾偈曰。
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 。
有我罪即生。忘功福无比。
师又曰 。汝名什么。
曰。法达 。
师曰。汝名法达。何曾达法 。复说偈曰。
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
空诵但循声 。明心号菩萨。
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 。
但信佛无言。莲花从口发。
僧法达 ,洪州人,七岁出家,常诵法华经 。来礼祖师 ,头不至地。
师诃曰:“礼不投地,何如不礼。汝心中必有一物,蕴习何事耶?”
曰:“念法华经已及三千部 。”
师曰:“汝若念至万部 ,得其经意,不以为胜,则与吾偕行。汝今负此事业 ,都不知过,听吾偈曰:
“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
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 ”
又一僧名法达 ,当诵妙法莲华经七年,心迷不知正法之处 。来至漕溪山,礼拜。
宗宝本关于法达来见惠能时的傲慢 ,在敦煌本里悉数没有。如果我认定《坛经》只有一个本子是真,那我就可以以此来支持敦煌本是天台宗经藏的节本的说法,因为这明显为天台宗僧人讳。但这种考证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然而 ,从宗宝本所载,可知天台宗在当时影响之大。像惠能这样不识字,没有政治背景不说 ,还遭到很有背景的势力追杀,一般僧人都是看不起,来挑战的。
下一章《顿渐品》末尾 ,是这样一段话:“师见诸宗难问,咸起恶心,多集座下,愍而谓曰:‘学道之人 ,一切善念恶念,应当尽除 。无名可名,名于自性。无二之性 ,是名实性。于实性上建立一切教门,言下便须自见 。’诸人闻说,总皆作礼 ,请事为师。”在大乘寺本中,是这样说的:“诸宗难问,僧俗约千余人 ,皆起恶心,欲相难问。师言:(下略)”,人数多到千余人哪 ,在今天也不是个小数字,何况当时中国的人口总数、人口密度远低得多,都来诘难,惠能就凭一张嘴 ,舌战群僧,还不能像诸葛亮舌战群儒那样,嬉笑怒骂 ,讽刺挖苦;而要人心服口服,五体投地,这是多么不容易 。非见性大菩萨怎么做得到?
法达就是这千余人中的一个 ,且看惠能是怎么接引他的。
法达礼拜而不叩头,这是有意为之,看惠能怎么应对。如果计较 ,则显得小气,以什么方式表示礼敬,是礼敬人的自由选择 ,佛门中说,来者都是菩萨,你怎么能计较呢?计较不是说明你有人、我分别,有贡高我慢 ,以为自己理所当然可以接受别人的叩首礼?但若不闻不问,不予计较,则说明你底气不足 ,不敢当其锋锐 。
惠能的反应可谓高明:“礼不投地,何如不礼。”你这样行礼,还不如不行礼。一句话就点出你这么做是有意的 ,要表示些什么。但这样表示是很幼稚的 。完全是大人不计小人过,觉得对方举动好玩的口吻。我们可以想见惠能是笑嘻嘻地说这句话的。你自以为这样做很聪明,其实正显出了你的不成熟 。然后问:“汝心中必有一物 ,蕴习何事耶? ”你心中必定有样东西,就好像揣着一块玉,来献宝 ,那拿出来看看,你想来干了些什么?
法达一下子被惠能的态度给弄傻了,就老实回答:“念法华经已及三千部。”这回答固然还有些得意,但已经是学生回答老师问题的口吻了。
惠能朗声大笑(我听见的):“汝若念至万部 ,得其经意,不以为胜,则与吾偕行 。”你才读了三千遍啊?你如果读到了一万遍 ,得到了经文的要义,再不自以为了不起,那么 ,可以和我同道一起修行了。“汝今负此事业,都不知过。 ”你现在把读法华经三千遍这件事,当作包袱背在身上 ,称为后世你的贡高我慢的果报,都还不知道错在哪里,可惜啊!“听吾偈曰” ,我说个偈你听听:“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 。”对人礼拜,本来是为了摧折自己傲慢的幢幡 ,为什么行礼头不触地?有“我 ”相 、“我”执,罪业就产生了,没有“功德”相 ,才获福无比。
师又曰:“汝名什么? ”
曰:“法达。”
师曰:“汝名法达,何曾达法?复说偈曰:
“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 。
空诵但循声 ,明心号菩萨。
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
但信佛无言,莲华从口发。”
到这个时候 ,法达的傲气开始转变为服气 。惠能大师进一步开导他,问他叫什么名字。
听到他名叫“法达 ”,就在“法达”名字上做文章。你名字叫“法达” ,又哪里做到通达了法理?辜负了这个好名字,我再说个偈你听听 。你的名字叫法达,勤奋读经不休息。但空口读诵只是因循声音文句,要明心见性才可以说是行菩萨道。你今天到这里也是有缘 ,我且告诉你佛教奥义 。只要相信佛并非以言辞说法,妙法莲花就脱口而出。这样轻松、幽默,寓庄于谐 ,不由人不心悦诚服。
达闻偈,悔谢曰:“而今而后,当谦恭一切 。弟子诵法华经 ,未解经义,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广大,愿略说经中义理。”
问大师言:“弟子常诵妙法莲华经七年 ,心迷不知正法之处,经上有痴,大师智慧广大 ,愿为除疑 。 ”
法达真心承认自己未解经意,对经文心中常有疑问,得不到解答,向大师请教 ,说明他是可造之才。
师曰:“法达,法即甚达,汝心不达。经本无疑 ,汝心自疑。汝念此经,以何为宗?”
达曰:“学人根性暗钝,从来但依文诵念 ,岂知宗趣?”
师曰:“吾不识文字,汝试取经诵一遍,吾当为汝解说 。 ”
大师言:“法达 ,法即甚达,汝心不达。经上无痴,汝心自邪 ,而求正法。吾心正定,即是持经 。吾一生已来,不识文字。汝将法华经来,对吾读一遍 ,吾闻即知。”
惠能首先指出,法本大,是心不达 ,经无疑,是心有疑 。所有佛经,无论深说、浅说 ,方便说 、究竟说,佛理本质上是一致的。所以,法无不达 ,人有愚智。但每部佛经所说都有侧重点,就是说这部经的宗旨 。明白了经的宗旨,方可论经 ,因为你知道了这部经所说意思在整个佛教理论系统中的位置,可以从总体来理解经说的深意。因此,惠能问他法华经的宗旨是什么。
法达被惠能一问,应该汗都出来了 。他读了三千遍 ,却说不出法华经宗旨是什么。只能承认自己“根性暗钝”。
惠能就说:“吾不识文字,汝试取经诵一遍,吾当为汝解说。 ”大师的水平就显出来了 。你读了三千遍不知宗旨 ,我听你读一遍就可以给你解释。这牛皮可不是吹的,到时候解释是要你读过三千遍的人认可的。我想,法达心里一定将信将疑 ,可能还有些不服气 。虽然我不知宗旨,但经文我是熟透了。你说出法华经的宗旨来,我是一定能辨别的。且听你怎么说 。
法达即高声念经 ,至譬喻品。
法达取经,对大师读一遍。
法华经(妙法莲华经)很长,共二十八品(章) ,七万多字 。譬喻品是第三品,至譬喻品是一万多字,约全文五分之一,至少诵读一个多小时。诵读全文 ,则要一天。因此,从情理上,以宗宝本说读至譬喻品为是 。
师曰:“止。此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 ,纵说多种譬喻,亦无越于此。何者因缘?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一大事者 ,佛之知见也 。世人外迷著相,内迷著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 ,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 。佛 ,犹觉也。分为四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若闻开示 ,便能悟入,即觉知见,本来真性而得出现 。汝慎勿错解经意。见他道:‘开、示、悟 、入 ,自是佛之知见,我辈无分。’若作此解,乃是谤经毁佛也 。彼既是佛 ,已具知见,何用更开?汝今当信,佛知见者 ,只汝自心,更无别佛。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 ,外缘内扰,甘受驱驰,便劳他世尊,从三昧起 ,种种苦口,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与佛无二 。故云‘开佛知见’。吾亦劝一切人 ,于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恶 ,贪嗔、嫉妒、谄佞 、我慢,侵人害物,自开众生知见 。若能正心 ,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 ,是自开佛之知见。汝须念念开佛知见,勿开众生知见。开佛知见,即是出世 。开众生知见,即是世间。汝若但劳劳执念 ,以为功课者,何异牦牛爱尾?”
达曰:“若然者,但得解义 ,不劳诵经耶?”
师曰:“经有何过,岂障汝念?只为迷悟在人,损益由己。口诵心行即是转经 。口诵心不行 ,即是被经转。听吾偈曰:
“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 。
无念念即正 ,有念念成邪。
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
达闻偈,不觉悲泣 ,言下大悟,而告师曰:“法达从昔已来,实未曾转法华,乃被法华转 。”
再启曰:“经云:‘诸大声闻乃至菩萨 ,皆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见 ,自非上根,未免疑谤。又经说三车,羊、鹿、牛车与白牛之车 ,如何区别?愿和尚再垂开示。”
师曰;“经意分明,汝自迷背 。诸三乘人,不能测佛智者 ,患在度量也。饶伊尽思共推,转加悬远。佛本为凡夫说,不为佛说 。此理若不肯信者 ,从他退席。殊不知坐却白牛车,更于门外觅三车。况经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无有余乘 ,若二若三,乃至无数方便 。种种因缘 、譬喻、言词,是法皆为一佛乘故 ,汝何不省?三车是假,为昔时故;一乘是实,为今时故。只教汝去假归实 ,归实之后,实亦无名。应知所有珍财,尽属于汝 ,由汝受用 。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无用想 ,是名持法华经。从劫至劫,手不释卷。从昼至夜,无不念时也 。 ”
六祖闻已,即识佛意 ,便已法达,说法华经。
六祖言:“法达,法华经无多语 ,七卷尽是譬如因缘。如来广说三乘,只为世人根钝;经文分明,无有余乘 ,唯有一佛乘。”
大师:“法达,汝听一佛乘,莫求二佛乘 ,迷即却汝性 。经中何处是一佛乘?吾与汝说。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以上十六字是正法 。法如何解?此法如何修?汝听吾说。人心不思本源空寂 ,离却邪见,即一大事因缘。内外不迷,即离两边 。外迷著相,内迷著空;于相离相 ,于空离空,即是不迷。若吾此法,一念心开。出现于世 ,心开何物?开佛知见 。佛,犹觉也。分为四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 ,悟觉知见,入觉知见。开、示、悟 、入上一处入,即觉知见 ,见自本性,即得出世 。”
大师言:“法达,吾常愿一切世人心地常自开佛知见 ,莫开众生知见。世人心,愚迷造恶,自开众生知见;世人正心,起智慧观照 ,自开佛知见。莫开众生知见,开佛知见,即出世。”
大师言:“法达 ,此事法达,经一乘法,向下分三 ,为迷人故,汝但依一佛乘 。 ”
大师言:“法达,心行转法华 ,不行法华转;心正转法华,心邪法华转;开佛知见转法华,开众生知见被法华转。”
大师言:“努力依法修行 ,即是转经。”
譬喻品提出火宅与羊车、鹿车、牛车譬喻,以“火宅 ”喻世间,以“长者”喻佛,以“诸子”喻众生 ,以长者诱引诸子出火宅的“羊车 、鹿车、牛车 ”喻三乘(声闻乘、辟支佛乘 、菩萨乘),说明三乘是诱引众生脱离世间之苦的方便说法,出离世间后 ,还是要对其说佛乘,无余涅盘原无三乘,三乘就是一佛乘 。这是法华经中非常重要的一章 ,可以说是法华经的核心,后世说法华经,也多是说这一章阐说之理 ,火宅与三车的譬喻相当著名,可以说是学佛者的基础知识。惠能头一回闻法华经,至譬喻品 ,即知是全经宗旨所在,真是超等大智慧人,不由人不服。他认定譬喻品所说是法华经宗旨,是有理由的 ,不是我认为是宗旨就是宗旨了 。理由有两条:
一,“此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因缘出世” ,即“出世因缘 ”,为什么要出世(因)?怎么出世(缘)?
为什么要出世?因为世间就像火宅,众生就像长者的儿子们 ,不知道已经起火了,还在里面嬉戏,而等知道起火 ,因为门小,和慌乱挤踏,就来不及逃脱了。
怎么出世?长者就想出办法 ,用儿子们喜欢的羊车、鹿车、牛车,诱引儿子们到门外,就是用三乘方便说,来接引众生。经文里特别说明 ,佛有大神通,但不能以神通度脱众生;就像长者强有力,但不能以强力把儿子一个个拖出火宅 。因为长者有力却只有一人 ,拖出这个儿子,去拖另一个,被强拖出的儿子又会跑回火宅中去 ,因为他不知宅已起火。也可能造成混乱,争先恐后,反而造成死伤。所以 ,要叫儿子们出离火宅,只有善巧设法,归根结底 ,还是要他们自己愿意从火宅出来,终究还是自度 。
因此,火宅和三车的譬喻实在太好了。“纵说多种譬喻,亦无越于此。”这就是惠能要法达读法华经到这里为至的第二个理由。对理解法华经宗旨来说 ,这个譬喻足够说明问题了,以后譬喻再多,也不会超过它 。听了这个譬喻还不明白宗旨 ,那么,后面譬喻听多了,可能更加迷失。
以下 ,惠能就抓住“因缘出世”这个宗旨,展开论述,把法华经的宗旨和禅宗的宗旨融会贯通。
法华经是说三乘方便出世的 ,禅宗是说直指人心,见性出世的,怎么融会贯通呢?
惠能大师就引用法华经文:“诸佛世尊 ,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 。 ”
所引经文在法华经第二品方便品中:
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 ,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
惠能大师的阐述,完全是依据这段经文来说的 。因此,后人理解禅宗“教外别传” ,“不落言筌”,就是不主张读经 、不引经据典,这完全是误解。这误解包括以后的一些禅师。在惠能大师那里 ,从来没有把读经和参禅对立起来,从来没有离开经文自说一套 。“不落言筌”,是指不要执著在文字相上 ,像法达那样读了三千遍,引用一些经中文句可能头头是道,自以为得意 ,不见惠能,还不知道自己不识经文宗旨,就是落了言筌,落入了语言圈套。不是佛经中有语言圈套 ,是自己着相形成的自缚的语言圈套。
惠能接着解释,“唯以一大事因缘 ”,只有一件“大事因缘” ,为什么这么说?
“一大事者,佛之知见也 。”这是从经文“欲令众生开佛知见 ”,“欲示众生佛之知见” ,“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 ”中概括出来,而“佛之知见”是“因” ,“开 ”“示”“悟”“入 ”四法门就是“缘”,就是要用这四种方法来使众生得佛知见。
惠能特别指明:“汝慎勿错解经意。见他道:‘开、示、悟 、入,自是佛之知见 ,我辈无分。’若作此解,乃是谤经毁佛也 。彼既是佛,已具知见,何用更开?汝今当信 ,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
本来经文说得明明白白“欲令众生”、“欲示众生 ” ,“开、示、悟 、入”的对象是众生,但还是有误解:“开、示、悟 、入,自是佛之知见 ,我辈无分。”对众生的执迷不悟,实在是办法缺缺 。经中说娑婆世界众生刚强难服,即此可见一斑。所以惠能接着说:“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 ,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 ,便劳他世尊,从三昧起,种种苦口,劝令寝息。莫向外求 ,与佛无二 。故云‘开佛知见’。 ”“开佛知见”不是比登天还难的事,“若闻开示,便能悟入 ,即觉知见,本来真性而得出现”,“莫向外求 ,与佛无二 ”,用现在的话来说,只要转变一下观念就是了。
“吾亦劝一切人 ,于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 。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恶 ,贪嗔、嫉妒、谄佞 、我慢,侵人害物,自开众生知见。若能正心,常生智慧 ,观照自心,止恶行善,是自开佛之知见 。汝须念念开佛知见 ,勿开众生知见。开佛知见,即是出世。开众生知见,即是世间。汝若但劳劳执念 ,以为功课者,何异牦牛爱尾?”
惠能这样说,真是苦口婆心 ,非常恳切 。想不到法达说:“若然者,但得解义,不劳诵经耶?”法达这话是针对惠能最后一句:“汝若但劳劳执念 ,以为功课者,何异牦牛爱尾? ”
“牦牛爱尾”,也典出《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第二》:“深著于五欲,如牦牛爱尾 ,以贪爱自蔽,盲瞑无所见。”据说,牦牛很爱护它的尾巴 ,若尾一缕,挂着于树,即使见猎人要来杀它 ,它宁肯死掉,也要保护尾巴不受到损伤。牦牛爱尾,经中是比喻“深著于五欲 ”的 ,惠能认为执著在经的文言相上,和“深著于五欲”无异,法达不服气了 ,照你这么说,只要理解经义,用不着诵经了?
换一个人,可能会很失望、很生气 ,我跟你说了那么多,等于白说了 。叫你不要着相,还是那么着相。执著在经的文言相上 ,作为贡高我慢的资本,和深著五欲,又什么不同?孺子不可教也。
但惠能还是很耐心地对他作解释:“经有何过 ,岂障汝念?只为迷悟在人,损益由己 。口诵心行即是转经。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汝念”之“念 ” ,指“正念”、“念佛”,这个“念 ”,不是口念(诵) ,而是心念,念是惦记 、挂念的意思 。惠能为说明这层意思,又提出“转经”、“被经转”的概念。“转 ”,就是主动 ,对象为我所用;“被转”即是被动,我被对象牵着走。“转”还是“被转 ”,关键要心行 。明白大义 ,照此实践。
惠能还说了一段偈句:“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无念念即正 ,有念念成邪 。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你心在迷中,就被法华经的词句弄得团团转;你心开悟了 ,就能利用法华经的文句说法。长时间的读经不明宗旨,其实就是和佛法大义在打冤家 。不着想(无念),你的挂念就在正道上;记挂在世事诸相上(有念) ,你的念头,无论善恶,都可能是邪的。但有念、无念,断见 、常见 ,正道、邪道,都还是相,做到有念、无念等都不执著 ,就像长年驾驭大白牛车,行一佛乘道。
法达听到这里,“不觉悲泣” ,禁不住哭了起来 。他读了七年法华经,读了三千遍,不知道佛法大义 ,只觉得佛法奥义难信难解,现在被惠能一语道破,明心见性 ,这是喜极而泣。因为他有“踏破铁鞋无觅处 ”的经历,所以深知看似“全不费功夫”的“得来”之可贵。又因为自己的态度是这样傲慢无礼,还不断顶撞大师,而惠能大师是这样谆谆教导 ,殷勤恳切,这是惭愧而泣 。“不觉悲泣”,说明他真是有了感悟。
但是 ,法达虽然悟到了自性本来俱足,不要身外觅佛的道理,但还是有疑问不能解决。就再次提问:“经云:‘诸大声闻乃至菩萨 ,皆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 。’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见 ,自非上根,未免疑谤。又经说三车,羊、鹿 、牛车与白牛之车 ,如何区别?愿和尚再垂开示。 ”
法华经中说的这层意思,也在方便品中。法达问:所有大声闻(阿罗汉)、辟支佛和菩萨,再想象再猜度再思考,都无法测量出佛智的深度 。现在您说还没入道的凡夫 ,只要悟见自性,就称之为“佛之知见”,我不是上根人 ,所以对这似乎矛盾的说法难免有疑问,怕犯谤佛、谤法的错误。
这个问题真是很难,我在读到这里 ,掩卷不看惠能的回答,先自己想一想,想了半天 ,没有满意的答案,觉得要费很多口舌,也未必能说清楚。再开卷看惠能的回答 ,不禁拍案叫绝 。
惠能说:“经意分明,汝自迷背。”经文说得很明白,是你自己执迷,所以与经文背离。为什么这么说?“诸三乘人 ,不能测佛智者,患在度量也 。饶伊尽思共推,转加悬远。 ”真是一语中的 ,振聋发聩!我当时读到这句话,震惊 、兴奋,茅塞顿开 ,心情难以名状。
说穿了好像很简单,佛智无穷,是无底洞 ,任你用什么尺子去量,即使用光速去度量,也不可度量 。要度量佛智 ,本来就错了。随便你怎么去计算、怎么去推论,你越是要去度量,离开佛智就越远。
所以,阿罗汉、辟支佛 、菩萨 ,其实是不会去测量佛智的 。但“佛本为凡夫说,不为佛说”,因为凡夫有佛智到底多深的疑问 ,所以佛说,阿罗汉、辟支佛、菩萨,再怎么也测不出佛智的深度。
义理是这么明白 ,还是不可着相的问题,还是本性离一切相的道理,但要你自己回答 ,却不能得其要领。可知见性说是易事,行即非易事。
法达还问:“又经说三车,羊 、鹿、牛车与白牛之车 ,如何区别?”这个问题其实是,你不是说凡夫一悟就入佛之知见吗?那实际修行中怎么还会有三乘区别呢?
惠能回答的一段话中,关键一句是:“三车是假,为昔时故;一乘是实 ,为今时故 。
“昔时 ”就是你在迷之时,众生在迷,就假立三车 ,诱引出火宅。“今时”就欲点醒你使你开悟之时,所以对你说唯有一乘是实之理,“只教汝去假归实”。
达蒙启发 ,踊跃欢喜,以偈赞曰:
“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 。
未明出世旨 ,宁歇累生狂。
羊鹿牛权设,初中后善扬。
谁知火宅内,元是法中王 。 ”
“经诵三千部 ,曹溪一句亡。”我念了三千部法华经,在曹溪被惠能大师一句点破,这三千部经等于白读。
“未明出世旨,宁歇累生狂 。”不明白什么是佛出世的宗旨 ,怎么能使无始以来执著狂妄之心熄火呢?
“羊鹿牛权设,初中后善扬。 ”羊车、鹿车 、牛车是为方便说法而设,声闻为初乘 ,辟支佛(缘觉)为中乘,菩萨道为后乘,佛对不同根性众生 ,用不同乘接引,都是善巧弘扬佛法。
“谁知火宅内,元是法中王 。”谁知道火宅内的众生 ,本具佛性,就是法中之王。
师曰:“汝今后方可名念经僧也。”
达从此领玄旨,亦不辍诵经。
法达闻 ,言下大悟,涕泪悲泣,白言:“和尚,实未曾转法华 ,七年彼法华转 。已后转法华,念念修行佛行。”
惠能知道法达这下是真有所悟了,就说 ,你从今以后才可以称得上的是“念经僧 ”。宗宝本说:“达从此领玄旨,亦不辍诵经 。”由此可见,禅宗是不反对念经的 ,而“念经僧”也是种荣誉。
关于“关于佛教的问题 ”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访文]投稿,不代表TJhao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tjs.cn/yxfl/202509-119666.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TJhao的签约作者“访文”!
希望本篇文章《我来教大家“丰城踢牌教学(小程序提高胜率)》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TJhao]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您好:...